马钰并不知道他的想法,继续着自己的讲解。
“周文王的德行逐渐为四方所知,大家都感于其仁德,认可了他身上背负着天命。”
“那么现在,天命就从殷商身上,转移到了文王身上。”
“而且还是因为文王有德才转移的。”
“到了这里,得天命的方式,从敬鬼神变成了仁德。”
“诗经文王篇云: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这也是为什么文王驾崩后,武王不将其安葬,而是带着他的棺椁伐商原因。”
“因为名义上,他是代替拥有天命的父亲在伐商,他在完成苍天交给他父亲的责任。”
“也因此,诸侯国才会认可他,与他一起伐商。”
朱元璋还没有表示,朱樉先惊讶的说道:
“带着父亲的棺椁打仗,竟然还有这种事情?”
“读书的时候,我竟然没有留意到。”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斥道:“不学无术。”
朱樉脖子一缩,不敢在说话。
熟读经典的朱元璋自然知道,马钰说的是对的。
周武王带着文王的棺椁伐商,因此还遭到了很多人的嘲讽。
说他不让自己的父亲入土为安,是假仁假义。
这些古籍上有明确记载,只不过大家习惯性忽略了而已。
以前朱元璋也无法理解,周武王为何要扶灵伐商,给自己留下那么大的污点。
此时经过马钰的讲解,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一层用意在。
确实啊,大家信服的是文王的德行,和姬发没有关系。
文王不在了,你姬发凭什么号令群雄?
所以他必须要借助父亲的名义行事。
否则也就没有后面的伐商大业,也不会有周朝了。
至于周武王扶灵伐商到底符不符合孝道……
朱元璋表示,不能继承并完成父亲的遗愿,那才是真正的不孝。
马钰见朱元璋能跟得上自己的节奏,哪怕是明黑,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勤奋。
朱元璋就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勉强能识得几个字。
他的学识全部都是成年后自学的。
一边打仗一边抽空学习,这份自律和坚持,就不是寻常人能比的,难怪他能获得成功。
朱元璋此时已经被他的课所吸引,催促道:
“继续讲,后来呢。”
马钰接着说道:“后来武王伐商成功,事情又起了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