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大哥轻叹了口气,“先这样吧,下回务必多带些。
这类东西很受那些贵族青睐,只要咱们多运些过去,他们肯花大价钱购买,借此我们可以挣更多的钱。”
老四连连点头答应,将袋子重新收好,在微弱的月光下,隐约可见袋子里散发出洁白闪烁的光芒。
这些人随即趁着夜幕降临悄悄出海消失于视线之中。
此时,金陵城内的朱允烨正忙碌营生,而其祖父朱元璋已接获了一笔五百余万两白银巨款及一封信。
信中详细说明了朱允烨在江南地区如何施展计策赚取这些钱财。
阅读完毕后,朱元璋内心对其处理事务之果敢大加欣赏,并感叹这种人若不严厉打压便会肆无忌惮起来。
随后再读到孙子附上的亲切问候语——“皇祖您就安心用钱吧,这些都是孙儿亲手所挣;若是不够花销,皇祖随时告知,我会速速送上,同时请您保重龙体”
之时,这位年迈的君主忍不住老泪纵横,他感慨自从爱子朱标故去之后便久未尝听如此温暖的话语,不禁对眼前这位乖孙赞赏备至:“此乃我朝第一佳孙无疑矣!”
一旁伺候着的太监见状连忙附和称赞以表恭维:“陛下说得极是,陛下之孙岂会不是天下最为贤能之子孙!”
这番言语令朱元璋喜形于色哈哈大笑。
可眼下拥有这偌多金钱该如何支配呢?这成为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问题。
在过去如遇到这笔巨大金额自然毫不犹豫将其投入到国事建设上去巩固和发展江山社稷。
可是此次毕竟不同于往昔,这是他的得意嫡孙精心为他搜罗进贡来的私房积蓄,于是朱元璋心中萌生出了另一种念头:自己年纪已然老大不小了且看到小孙俨然成长成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时候亦感欣慰遂产生享受生活想法——修建宫殿。
这也是朱元璋平生头次允许自身追求享乐的机会来临了。
无论贫富贵贱之人皆会在暮年渴望安逸生活,或期盼每日肉食满足胃口抑或是华丽衣饰装饰身躯,帝王家也不例外便是为自己营造一所宏伟住所。
因此朱元璋迅速做出决定立即调派银两分赴各地购置相关建筑材料并且招募足够人力投入此项伟大工程项目。
他还特别注重声明要体现节俭作风不论材料选取还是劳力酬劳均给出了相当优厚待遇以免外界误解这是他穷兵黩武浪费百姓资源之举。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举措竟带动了一地经济的复兴。
古时营建行宫,往往耗时数年,期间会有大量人口聚集于一处。
而有人口的地方就有生活百态,有生活百态就有商业机会。
因此,行宫外围逐渐兴起了好几个规模不等的集市。
由于朱元璋给出的工酬颇为丰厚,工匠们也乐于消费。
于是每天,这些大大小小的集市上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望着眼前一派繁荣的景象,朱元璋心感安慰,
仿佛看到了未来其孙治理下大明的景象——万民安居,处处欢歌笑语!
朱元璋营建造宫的消息很快传至金陵城,朱允烨闻讯之后,轻笑着点了点头,
心想这皇爷爷年纪虽大,却仍有这般“玩性”
,真是有趣得紧。
不过幸亏家里有钱,既如此,不如自己为皇爷爷帮把手好了!
拿定主意的朱允烨,
一面指示宫中制作玻璃的作坊着手烧制大面积的平面玻璃,并按指定尺寸切割成片送至朱元璋处,
一面调运了一批水泥过去,打算为皇爷爷整一条坚硬平整的道路,
好让老人提前享受些许现代生活的便捷。
这些物件不久便被送至朱元璋驻地,
面对那一块块透明光亮的玻璃,朱元璋满是惊叹,
虽孙儿之前已有描述这种玻璃的特别之处,但他毕竟未曾亲自得见,
对玻璃的印象还停留在寻常不透明的琉璃之上。